融资租赁行业规模和结构
行业持续高速增长
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已有30多年,因支持行业发展的“四大支柱”——法律、监管、税收、会计的不配套不完善,该行业几经沉浮。得益于政策环境及其他各种外部环境的完善及改进,2010年至2016年融资租赁行业的公司数量和业务规模都呈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抢眼。公司数量从2010年182家增加到2016年底的7400家,业务规模从2010年的7000亿增加到2015年5.33万亿。
考虑到我国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指通过融资租赁新增固定资产与固定资产总投资之比,是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指标)刚过5%,与欧美发达国家15-30%渗透率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规模不够匹配,融资租赁行业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各路资本争相涌入
银行、保险、央企、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券商、PE等近几年都开始积极布局融资租赁产业,动因各有不同:
• 跨越行业和区域的限制,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
• 产业融合,为股东总体战略服务
• 战略转型,寻求新的业务增长
• 资金寻利,为境外融低成本资金,跨国套利
• 金融中介:为银行做通道
• 盲从概念:跟风,拿牌照
三类公司发展不均衡
按照监管划分,中国的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分为3类: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商务部监管的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和外资融资租赁公司。行业参与主体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成立不同类型的公司。
从2014年数据看,金融租赁公司数量为30家,业务规模占比40.9%,平均每家业务规模为433亿;内资租赁公司数量152家,业务规模占比31.3%,平均每家业务规模65亿;外资租赁公司数量1952家占行业公司总数91.47%,业务规模只占28.1%,平均每家业务规模4.6亿。
外资租赁公司数量野蛮生长但业务开展参差不齐,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底外资租赁公司数量已超过7400家,其中65%的公司业务开展处于停滞状态。这是因外资融资租赁公司成立门槛低,导致公司数量众多存在良莠不齐和分化现象,但同时也涌现了大量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公司。
北上广天津四地优势突出
北、上、广、天津四地已成为中国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的“四极”。在上海、广东、天津三地,当地政府均依托特区区位优势,鼓励发展船舶、飞机等交通设备租赁业务,在融资渠道、税收政策等方面对融资租赁企业进行扶持,北京则依托于首都人才、资金渠道等优势。
返回